文丨黄金华
建信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金华
导 语
建信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由建信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建银国际(中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是国内首家获批筹建的银行系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公司致力于打造银行系保险资管核心优势,目前已稳步搭建了资金受托管理、另类产品发行、组合产品发行、咨询顾问及股权投资等五大业务板块,综合经营实力不断增强。公司立足大资产管理视野,坚持“研究先行、控制风险、长期投资、稳定收益”的投资理念,深刻钻研市场、敏锐捕捉机遇、有效管理风险,持续为客户提供专业、优质的一体化综合金融解决方案。面对瞬息万变、竞争加剧的资产管理市场,公司将始终坚持“至诚至信、惟专惟精、互惠共盈”的核心价值理念,创新勤勉,追求卓越,持续探索银行系保险资管发展的新模式、新方向,不断强化对国家重大战略和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力争成为一家“稳健经营、专注专业、特色鲜明、行业领先”的资产管理机构。
从2002年银行理财业务的兴起、2003年第一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到目前整个资管市场近百万亿资产管理规模中,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占据了约半壁江山。2018年“资管新规”的出台和实施,塑造了大资管发展的新时代、新政策、新格局,银行理财迎来了理财子公司的成立,保险资管在保险业大发展背景下也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作为重要的资产管理人,在业务模式、产品模式和资金、资产获取模式等方面都有差别,而这种差异也赋予了两者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的互补性。现实中,银行和保险的合作由来已久,且合作模式不断增多、合作也不断深入。银行系的保险资管公司作为兼具银行和保险基因的资管机构,可以发挥联接银行和保险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促进大资管融合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实体经济。
一、资管新规为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带来新机遇
(一)为银行理财业规范有序发展奠定基础
2002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理财业务。银行理财业务在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满足投资者资金配置需求、推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业务运作不够规范、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到位、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尚未真正实现“卖者有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等。对此,监管层面一直高度重视银行理财业务风险和监管,不断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监管框架。近年来陆续发布实施了一系列监管规定,2017年以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等为重点,开展了“三三四十”专项治理和综合治理,并指导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建立理财产品信息登记系统,初步实现了理财产品的全国集中统一登记和穿透式信息报送,也为投资者提供理财产品登记编码的验证查询服务,防范“虚假理财”和“飞单”。随着银保监会持续加大监管力度,银行理财业务按照监管导向有序调整,总体呈现出更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2018年4月以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进一步通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等逐步出台落地,被业内喻为持有“超级牌照”的新主体——银行系理财子公司,正式走上资管大舞台。《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为理财新规的配套制度,与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共同构成理财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需要遵循的监管要求。
资管新规、理财新规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银行理财子公司系合法有效可独立开展理财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从事理财业务不再受到《商业银行法》的投资限制,实现了理财业务专业化经营,推动银行理财回归资管业务本源;另一方面,银行理财子公司以独立主体从事理财业务,有利于强化与银行之间的风险隔离,同时也为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提供了制度保障。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银行及银行理财子公司非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合计约25.9万亿元,运行总体平稳,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二)为保险资管业快速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一方面,资管新规对保险资管行业影响较小。保险资管产品规模较小,且主要资金来源为保险资金,由于相关监管政策对于资金投向、投资比例、管理模式和报备要求等均有明确且严格的要求,甚至相对于资管新规来说更加具体。同时,保险资管机构主动管理能力较强,投资的领域、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等要求更加严格,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更追求稳健的收益,行业发展较为稳健,因此,资管新规的出台,对保险资管行业整体影响较小。
另一方面,资管新规的实施给保险资管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资管新规”正式把保险资管列入大资管行业之一,使得保险资管机构可以在同一起点上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公平竞争,明确了保险资管机构的市场地位。同时,在投资范围、投资比例、产品结构化设计、信息披露、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产品和业务风险控制、业务数据报告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操作标准,使保险资管机构在后续开拓资管业务时更有章可循。在行业规范和监管统一形势下,保险资管业务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强,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将倒逼保险资管机构不断创新和革新以增强内在竞争力。
综上,资管新规的颁布实施总体上为包括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在内的资产管理机构塑造了新格局,同时,中国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也将根据新规落实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以更加有效地指导行业发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下,将呈现出几个特征及趋势:一是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下行几率增加、高收益率投资机会逐渐减少。二是人口红利逐渐减弱,未富先老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掣肘。三是金融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入,对金融行业不断加大创新融合、服务好实体经济和新经济提出更高要求。
对于银行理财而言,一是长期结构性变化可能导致利率长期维持下行趋势,理财产品收益率下行,投资者教育要求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养老产品替代性机会;二是优质非标资产获取难度加大、规模受限,理财也需要不断提升大类资产配置水平;三是客户习惯预期收益型的投资体验,而净值化管理要求理财产品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实现更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对冲,优化传统资产的损益结构,构建更多的投资策略。
对于保险资管而言,由于保险资金具有成本刚性、利率敏感、负债长期的显著特征,历史经验表明,长期低利率环境会带来:1.利差损风险增加。利差损是高悬于保险行业之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资产配置要求提高。国外险企抵抗低利率环境的成功经验表明,依赖单边资产获得超额回报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多元化配置是突围资产困局的重要利器。对于国内机构而言,通过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提升资金运用效率是大势所趋,但也对保险资管机构的投研能力、产品创设能力及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3.信用管理难度加大。低利率意味着无风险利率中枢整体下行,为使资产收益匹配负债成本,保险资金配置显然需要提高风险偏好以应对高收益资产匮乏的窘境,一般会采取下沉信用或增加风险敞口方式,这无疑需要强大的信用管理能力及风险资产定价能力作为支撑。
三、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互补融合的优势凸显
资管新规的出台推动了资管业务全面回归本源,跨市场套利不再是大资管业务发展的主要动力,基于金融核心功能的整合与重构将成为大资管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其中,银行资管与保险资管的融合具有代表意义。
(一)银行理财和保险资管具有天然互补优势
一是资产负债匹配天然互补。“长钱短投”既是保险资金的无奈,也是低利率风险的诱因,反观银行,“短钱长投”则是多年来行业的痼疾。二者在资产负债匹配的角度上有天然的互补性,保险通过银行获取长期资产,以穿越经济周期,抵御利率风险,银行通过保险获取长期资金,以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建设,降低信用风险。这也是银行资管与保险资管融合与创新的底层逻辑。
二是产品组合搭配相得益彰。以股权投资为主的直接融资是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适当加大股权投资力度既是保险资管应对低利率环境的必然选择,也可以成为与银行资管在产品层面深入融合的重要契机,实现在产品形态、期限结构、资产类别等全方位的优势互补,构建“银行信贷+保险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的多元服务模式,在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同时,保证了“稳杠杆”的实现。这是银行资管与保险资管融合的特殊优势。
三是助力理财转型恰逢其时。银行理财公司的成立是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成果,但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新旧产品转换、公司制独立运作都给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所有资管行业中,保险资管在业务逻辑、产品架构、投资流程、运营系统等多方面与理财子公司有较高的相似度。保险资管公司可以在投资研究、产品研发、资产配置、受托管理等方面与理财公司和银行开展协同联动,帮助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保规模、增收益、留客户”。
(二)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融合具有现实合作基础
现实中,银行和保险合作由来已久,主要合作方式包括存款、资产托管、银保渠道、投资管理、产品配置和项目合作等方面。在项目资产合作方面,主要是银行发挥项目资源多的优势,把项目和资产推荐给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后者再以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方式来发行。前几年,保险资管主要项目的70%都是由银行推荐。在投资管理方面,双方进行优势互补。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曾做过调研统计,至2018年底,银行理财资金委托保险资产管理机构管理规模接近1300亿元,购买保险资产管理产品超过4100亿元。保险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超过1400亿元。
2003年至今保险资管业共有35家保险资管机构,共有行业人才7782人;管理总资产规模达18.11万亿,同比增长16.45%;行业管理费收入突破250亿元,同比增长37.27%。保险资管现在已经不单是作为母公司保险资金的管理者,在长期配置和大类配置方面有核心专长,保险资管行业资金来源持续多样。2019年,第三方资金同比增长16.64%,管理银行资金将近6300亿元,同比增长13.7%;各类养老金持续较快增长,其中管理基本养老金1564亿,管理企业年金1.33万亿,管理职业年金近2500亿;管理养老保障产品超过9100亿元。行业管理养老金与年金的增长率最高,达43.92%。根据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2019年调研统计数据,保险资管机构具有以下特征:
1.保险资管机构各项投资业务资格较全。一是保险业内(保险公司、保险资管机构、保险资管机构专业平台等)7项投资业务均需获得监管机构能力备案,包括:无担保债投资能力、股票投资能力、股指期货衍生品投资能力、股权投资能力、不动产类投资能力、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产品创新能力、不动产投资计划产品创新能力。其中,后两项产品创新能力仅为保险资管机构可以申请。二是各项业务资格覆盖度较高,其中41.6%的机构持有股权投资能力;38.9%的机构持有无担保债能力;持有基础设施和不动产产品创新能力的保险资管机构为83.9%。三是保险投资人才和人均管理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保险资管机构共有行业人才7782人,人均管理资产规模为23.28亿元,高于资产管理行业其他机构。
2.保险资管机构资产配置能力较为突出。一是对资产配置的安全性要求高。保险资金厌恶风险,如保险资管机构投资的信用债以及信托计划、保债计划等金融产品超过80%以AAA为主。二是保险资管机构十分重视风控能力建设。长期以来,保险资管机构的中台人员数量和结构不断优化,其中风控人员平均每家机构31人,信评人员每家机构8人,内部评级体系不断健全并成为相关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三是保险资金投资收益较为稳健。根据监管机构数据披露,2018年保险资管机构平均总投资收益率为4.58%,其中分布在3%至5%的机构比例为48%。
3.保险资管产品对接银行资金空间巨大。目前,保险资管机构可以开展受托专户业务、资管产品业务、财务顾问业务、公募基金业务以及通过下设机构开展私募股权基金业务。保险资管机构不仅可以受托管理关联方保险资金,还可以管理非关联方(第三方)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以及其他资金。其中,银行理财资金具有巨大合作空间。以组合产品、债权计划、资产支持计划、股权计划(其中,后三类被归为“另类产品”)组成的保险资管产品为例,从2018年存续保险资管产品的资金来源中,银行资金约占保险组合类产品资金来源的23%,高于第三方保险资金占比,是除系统内保险资金之外的第二大资金来源渠道;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及债权计划等另类产品资金来源中,银行资金占比约11%,虽然总体不高,但仍为继系统内保险资金、第三方保险资金之后的第三大资金来源。在具有存续组合产品的20家机构中,5家机构组合产品中银行资金配置比例超过40%,3家机构超过66%。
四、发挥银行系保险机构比较优势,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在保险资管行业内部,各公司成立时间、公司背景、业务积累情况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有的公司专注于管理母公司资金,业务模式及投资理念坚守传统,负债驱动资产配置为主;有的公司第三方业务占比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综合投资能力正在接近或者达到充分竞争的大资产管理市场的标准;还有一些处于起步阶段的公司,正按照市场化理念和模式塑造提升竞争力。不同资管公司在结合各自资源禀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母公司保险主业等方面,取得较多可圈可点的成绩。
银行系保险资管机构作为重要的市场力量,更应积极作为,不断加强与银行理财的融合与创新,创造不同于传统保险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一)银行系保险机构在资产和负债端与商业银行建立联动
目前,银行系保险机构已经成长为保险市场的一只重要力量。从牌照资质分布的角度看,大型商业银行普遍在保险领域进行积极布局,其中建设银行的布局最为完善、最有前瞻性,已经初步搭建了相对完整的保险集团架构。可以看出,人身险和保险资管牌照最受欢迎,以七家典型商业银行为例,均设立了寿险公司,其中四家设立了保险资管公司,可见在保险的资产、负债两端都已经和商业银行建立联动关系,为银行资管与保险资管的深度融合与盈利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银行系保险资管公司可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实体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金融的发展史,就是不断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长期以来,保险资管机构通过保险投资计划等产品将资金直接投资于市政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直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同时在养老、医疗等领域加大战略布局,服务国计民生。银行系保险资管机构,天然具备银行与保险的双重基因,在成为链接两端的纽带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银行系保险资管机构应建设成为商业银行面向保险资管市场的统一入口和平台。一方面,对内整合本集团内保险资源,集中与银行业务进行对接;另一方面,对外能够代表商业银行,源源不断引入长期、稳定的保险资金,与银行短期资金形成互补,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综合性融资需求。
二是要充分利用保险资管的产品创设能力,将银行优质资产以债权计划、股权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形态推介到保险市场。资产走出去的同时,更要做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的输出。所谓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荒”,本质上是低风险的高收益资产匮乏,这使得银行的风险管理优势凸显,而成为银行保险资管市场融合的关键。
三是保险资管机构天然应该成为长久期资管产品的创设者和长期限组合产品的管理者。银行系保险资管机构更应该注重从商业银行发掘优质长期资产,包括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产品、优质中长期贷款资产等作为特色底层资产,以支持产品创设和长期组合管理,这也应该成为银行系保险资管的鲜明产品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Copyright© | 2015 - | 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渝ICP备1701643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41号 本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