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提问

200

信息研究

建设世界一流金融交易所

文丨任春生

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我国经济在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承压向前,闯关夺隘中不断实现新突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保险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抢抓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丰富市场体系,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民生福祉,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长期稳健动能。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面对2022年更加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的发展环境,我国经济在由赶超型转向创新型的发展阶段中既有周期性压力,更有长期性挑战。

 

(一)高水平开放中逆全球化思潮的扰动。

受益于海外在疫情冲击和政策刺激下的供需缺口,我国出口近两年表现亮眼。但随着美欧和东南亚地区生产能力修复、发达经济体宽松政策转向,我国的出口替代效应将逐步减弱。更重要的是,各主要经济体在后疫情时代更加注重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在逆全球化趋势下,全球产业格局将呈现集中化、区域化、本地化发展趋势,要素资源的跨境流通受到抑制,不利于我国提高经济全要素生产率。面对国际政经格局演变形势,一是应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加速创新要素流动组合,提升整体创新体系效能,从深化改革中释放增长活力。二是应坚定不移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稳定我国外贸外资基本盘,增强市场、资源和要素的互联互通,提高全球和区域价值链参与水平。

 

(二)人口结构转变对扩大内需的冲击。

扩大内需战略是新发展阶段中增强内生动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短期看,疫情防控常态化制约了消费恢复。长期看,人口转型趋势更将重塑消费市场格局。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将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的投资意愿和消费倾向。在诸多约束下扩大内需,一是应秉持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扩大中产阶级规模。二是要完善养老健康保障体系,让老百姓想消费、敢消费,切实提升消费意愿和能力。三是要把握“银发经济”中消费蓝海和升级空间,深度挖掘老龄化社会中文娱、健康、医疗等方面的群体需求。

 

(三)有效供给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顺利交接。

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要由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已形成社会共识。但正如“双碳”目标下,传统能源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稳增长中调结构也要平衡新经济的增量潜能和传统经济的存量势能。从绝对规模占比、产业链带动效应、就业拉动能力等综合影响来看,传统产业在“六稳”“六保”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对冲下行压力,一是推动传统行业的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在产业融合中培育新增长点。二是要“堵”“疏”结合。在地产、医疗、教育等基础民生领域节制资本无序扩张的同时,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方向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二、保险业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路径

面对经济运行中的风险挑战,保险作为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应加快完善多层次服务体系,积极发挥风险“减震器”、社会“稳定器”作用,多方位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

 

(一)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风险治理。

我国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但对比关键指标,市场发展潜力依然巨大,应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市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一是推动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充分借鉴国际规则和惯例,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创新再保险交易组织形式,加快形成定价交易中心和交易平台场所,为我国保险业深度参与、引领全球风险治理奠定基础。二是为跨境经贸提供全面风险保障。围绕“走出去”战略,为“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海外风险管理服务。深化航运保险注册制改革,提升航运保险指数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国际化,提高我国航运保险市场的全球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三是促进特种风险全球分散。发挥“监管沙盒”的机制优势,探索推出符合国内市场特点的巨灾债券产品,构建有利于特种风险多层次、跨区域分散的体系,为完善全球灾害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方案”。

 

(二)强化保险保障功能,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作为风险分散和管理的有效工具,保险在完善社会治理、释放管理效能的现代化进程中大有可为。一是兜牢民生底线。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和贴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农业保险,加快完善普惠型医疗险、重症险等健康险,补齐养老、医疗、农业、责任保险等领域的短板弱项。二是助推经济结构调整。保险机构要运用多层次风险分散渠道和风险补偿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保险支持。创新绿色保险,引导能源、交通、建筑等传统产业的低碳转型,加强气候治理、森林碳汇等领域的风险保障和管理。三是完善巨灾救助和应急管理体系。保险机构要丰富保险产品供给,深度参与灾前预防、资金筹集、灾后补偿、恢复重建的全链条过程,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风险的转移和分散能力,改变政府包揽的灾害管理与救助模式。

 

(三)优化金融服务质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保险资金周期长、规模大、来源稳,是金融市场重要长期资金提供者。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一是引入源头活水。要完善长期资产市场,缓解金融体系中资金期限错配风险,加强与当下跨周期和逆周期政策协调配合。二是稳定社融总量。要发挥保险资金集中管理的大体量优势,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三是改善社融结构。险资可通过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私募股权基金等直接融资工具,精准满足实体企业多层次融资需求,有效补充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

 

三、发挥上海保险交易所的新基建支撑作用

作为国务院批设、银保监会直接管理的金融交易所,上海保险交易所立足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的定位,以建设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场内保险交易市场为目标,努力建设“立足上海、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世界一流交易所。

 

自成立以来,上海保险交易所依托“保险+科技”手段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已围绕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等业务初步构建了符合新时期发展需要的系统平台、配套功能、业务规则等场内交易框架体系。该体系一方面缩短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效率,另一方面对全口径交易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关联分析,有效弥补传统分散交易存在的信息归集滞后、碎片化等问题,扫描监管盲点,辅助监管实施数据分析和目标管理。其通过优化算法、提高算力,不断强化监测效能,关注交易行为的合规因素,更注重防范市场异动和潜在系统性风险,做到早识别、早预警。目前,场内交易框架体系在增加普惠保险供给、完善风险分散机制、促进跨界互联互通等方面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一)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挥上海保险交易所积极作用,打造国际一流再保险中心”的决策部署和银保监会、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工作要求,上海保险交易所推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基础设施,构建“一会议”“一平台”“一标准”的服务机制,打造服务再保险市场深度参与引领全球风险分散和风险治理的要素链接、市场链接和规则链接。其中,“一会议”即陆家嘴国际再保险会议,目前已成功举办三届,注册参会3632人次,从交易规模上来看,已位居世界四大再保险交易商年会之一,正加速成为再保险业务集中撮合交易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场景。“一平台”即全球首创的数字化再保险登记清结算平台,充分运用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实现再保险业务中各机构间互联互通,节省保险机构相关人力成本近80%,在数字经济时代强化了可靠、合作、互信的行业生态。“一标准”即区块链再保险行业数据交互标准,在银保监会领导下,联合行业力量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再保险交互标准,有力提升了我国金融市场规则和数据标准的全球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上海保险交易所正在探索研究巨灾债券、海外风险管理机制等创新业务。

 

(二)服务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

上海保险交易所通过搭设“数字化高速公路”,提升保险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治理的质效。例如,其健康保险交易平台打通医疗数据与商业保险的对接堵点,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支持健康险产品降本增效、精准风控,在商业可行的基础上增强服务普惠性。目前已在上海、广州、杭州、重庆、宁波、青岛、烟台、大连等地区推广落地,服务保险公司超50家,连接医院近5000家,服务近3000万人次,提供保险保障超过70万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创新参与普惠保险生态的新路径。其新能源车险交易平台围绕“双碳”目标,整合上下游资源和要素,降低全产业链的运行成本,集行业之力构建惠企利民的新业态。同时积极研究为新能源车险消费者积累碳积分、交易碳积分提供数据基础,打造服务车险增量市场的新生态。2021年12月底上线以来,已有10余家财险公司挂牌交易,提供保险金额超700亿元。其巨灾保险运营平台推动地震巨灾保险制度从理论研究到实践落地,服务构建多层次防灾减灾体系。目前产品已惠及城乡居民住宅1621万户次,提供风险保额6300亿元,支持出险排查约60次,完成理赔16961件。上海保险交易所积极开展产品、技术、组织模式创新,推动保险行业积极为集成电路项目、水利工程等行业特点突出、定制需求鲜明的特殊风险提供风险分散工具。

 

(三)畅通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精准对接实体经济。

上海保险交易所以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为枢纽,实现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高效循环,加速引导保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一是完善风险管理能力。为保险资管产品提供登记、托管、估值、发行、交易、结算、信息披露等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聚焦重点环节与重点方向,不断优化保险资金运用监测系统和多维度多层次的风险监测体系,做到对重大信用风险的快速响应。二是提升注册登记质效。改革保险资管产品登记制,在坚持合规查验的基础上提高资金投放效率。实现了结算业务的全流程电子化,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加快推进净值化管理工作。三是促进业内外高效互联。例如,“保资通”系统实现保险资管行业内畅联畅通,丰富资产支持计划的基础资产类型,围绕“双碳”“专精特新”“乡村振兴”等发展目标和方向,为超过1万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工具,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保实通”系统实现保险资金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直连直通。上海保险交易所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等核心区域编制发布保险资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白皮书,推动光电基础设施重大投资项目落地。研究建立“保金通”系统,连接保险资管行业与其他金融同业。